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而不叫嬴政呢,这其实是对春秋历史的错误解读,由于先秦历史距离现代中国比较远,又缺乏有效的工具书查询,因而我们对先秦历史的理解难免有一些疏漏,下面是我总结的十点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姓人人都有,氏只有贵族或者自己的祖先做过贵族才拥有,氏会因为封地、官职等的改变而改变。汉朝以后,姓氏区别化,但大部分姓氏其实还是氏。例如王姓,其实应该叫王氏,因为王姓来源于姬姓,而姓又是不会改变的,所以王姓叫王氏更准确。
2.汉朝以前,氏是贵族使用的,氏作为有一定的身份的象征。所以春秋战国,贵族的名字是“氏+名”,而不是“姓+名”。
3.秦始皇名字应该是赵政,而不是嬴政,秦国所有国君的名字正确叫法应该是“赵+名”。而现在叫成这样,很大程度的原因是秦国和赵国同宗同源,都是嬴姓赵氏,而秦国和赵国的国君名字确实曾经出现过相同的名字,比如赵嘉,秦德公赵嘉和赵代王赵嘉名字相同,另外秦赵两国如果都用“赵+名”的方式来让我们了解,很容易弄混淆,这个人到底是秦国的还是赵国的。
4.孔子说“春秋弑君三十六”,但春秋不是周朝弑君的开始。周朝发生的第一个弑君事件发生在“周公制度”的母国——鲁国。公元前973年,鲁幽公姬宰为其弟姬沸所弑杀,其后,姬沸自立为君,是为鲁魏公。这件事发生在西周初期,但是当时的周昭王并没有兴师问罪,就感觉这件事完全没发生过一样。
5.大宗:嫡长子为大宗,如果没有嫡子,庶长子为大宗或者国君所立的太子为大宗。
小宗:大宗以外的其他儿子都是小宗。
6.公子:国君除太子以外的儿子。例如公子重耳,就是指晋献公的儿子重耳。
7.公孙:公子的儿子即国君的孙子。例如,公孙无知,他是前齐庄公的孙子,而不是姓公孙。被叫作公孙的公族他的父亲往往也不是国君,公孙无知就是其中一个。
8.“姜齐”指姜姓齐国,更准确的是吕氏齐国,因为氏比姓更尊贵。
“田齐”指田氏齐国,而田氏又来源于陈氏,陈氏又来源于妫姓。
姜齐和田齐单用没什么问题,但是连用就存在问题了,因为姜齐表示姜姓齐国,田齐表示田氏齐国,它这样就不能对应了。如果田氏也出于姜姓,那么这样叫就有问题了,同时如果不是田氏代姜,而是齐国的高氏或者国氏攫取了齐国的统治权,那么“姜齐”这个叫法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国氏和高氏也是姜姓,所以这是仅仅因为田氏姓妫。
9.《三十六计》不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孙子兵法》是兵圣孙武写的,《三十六计》是明朝人研究古代兵法的一本书,具体作者未知。
10.《诗经》是由孔子编撰整理的,而是《诗经》的作者并非孔子,《诗经》的作者来源于周朝社会各阶层,没有具体的作者。
希望这些能对您进一步了解先秦历史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