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接《风水学的历史沿革—唐宋时期》
到了元代。
据《元史》记载,元二十八年,括天下阴阳户口,仍立各路教官,有精于艺者,岁贡各一人,果有异能,则于司天台内许令近侍。这是元代风水的仅有一笔。
元代是风水学低落时期,没有什么特别的发展,其实元代不单单是风水学得低落时期,也是很多学术的低落时期,当时儒家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长时间没有举办科举考试,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
但是到了明代,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百废待兴,风水学乃至其他术数开始遍地开花,不仅帝王将相重视风水学,风水学也走向民间,已经成为民俗的一部分。稍微有点经济能力的人家,无论居家,还是葬坟,都必须要请风水师看风水。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南京的风水改造下了不少功夫,南京外的诸山全部面向城内,成为朝山,意思为天下朝拜之意。只是牛首山和太平门外的花山,背对城垣,没有朝拜之意,朱元璋为此郁闷不已。传说朱元璋命人在牛首山上的牛鼻处凿洞拴上铁索穿出,使其山势转向内侧,并大规模伐木使其背脊秃黄,犹如一只老黄牛般,为明朝江山默默无闻的奉献。
包括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你们有没有发现,每个皇帝的名字的偏旁部首,都是带有木火土金水之一,这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训。可见明朝对于易学是多么的推崇。
但是大家知道明朝还有一位神人,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在风水,命里易学上有精深造诣。其中文艺形象特别居有东方主义神秘色彩,其中刘伯温看风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特别广。
其实当时朱元璋有意定都北平,认为北平依山绕绕,俯视中原,近邻陕中,尧舜之地。远树控制边外之威,较之南京更加雄壮。只是大臣们觉得元朝建都北平气数已尽,南京为兴王本基,而且宫殿已成,迁都毫无必要。又有提出治国在德不在险,总之加上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达成迁都北平的意向。
不过最后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实现了他这个心愿,终于把首都迁往北京。在北京的营造中,始终是按照风水学的观念进行的。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下决心迁都北京的第一件是就是毁掉当年元朝苦心经营的风水。首先在元朝的宫殿上建起了景山,也称“镇山”。桥上的御道盘龙石被凿掉,废弃金水河。当年的大学士宋讷写诗道“御桥路坏盘龙石,金水河成饮马沟。”说的就是这件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对风水学极其推崇,曾多次召集风水师,为他卜寿陵,也就是为他选陵址,当廖均卿,游朝中等人来到昌平县后,发现此处山清水秀,风水极佳,成祖皇帝亲自去视察,当即把哪里的山改名为天寿山,也就是现在“明十三陵”的位置。
而明末李自成起义,崇祯皇帝特意去派人到陕西米脂县寻找李自成的祖坟,然后去毁坏。而李自成得知后,率军攻下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一把大火烧了朱元璋祖辈的皇陵。结果历史的安排就是这么奇妙,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李自成兵败身死。
正因为明朝风水遍地开花,导致人人都推崇风水,此时靠风水招摇撞骗的人也多了起来,风水本身为一门学问,但是到了这些江湖骗子嘴里,就是满口胡言,毫无根据,整天招摇撞骗。使得人们对风水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改变,导致有些人提到风水学,认为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诈财混饭的江湖骗术。
正因为这些人的存在,风水学渐渐也走向衰落,所以明代的风水学著述虽然很多,但是总体来讲,除了保存整理方面便于流于后世,理论上并无大的发展,只是论述府邸,庙宇,桥梁,街道,巷里的城镇内容比较丰富,人文景观论述已经多余自然景观的论述。由此可见风水学已经发展成城市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其中只有蒋平阶的《水龙经》较为出色。
因为将平阶为松江人,此地无山可言,但是水系丰富,所以《水龙经》的宗旨就是把水当成山来看,所谓“水积如山脉之住,水流如山脉之动。”告诉人们如何从水流的变化和走向找到“生气”。此书成为无山之地论述风水的典籍。
下期讲《风水学的历史沿革—清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