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广东,有个紫金城,属于广东欠发达地区,但是这个地方祠堂遍地都是。大小祠堂有五百多座,为什么着小小的地方会有这么多的祠堂?这其
在广东,有个紫金城,属于广东欠发达地区,但是这个地方祠堂遍地都是。大小祠堂有五百多座,为什么着小小的地方会有这么多的祠堂?这其实与风水有关系,本期的建筑风水带你去了解客家祠堂的风水内涵。
小小的紫金城,论经济实力在广东属欠发达地区,但论文化特色却不逊于其它历史文化名城。据该县博物馆叶老师介绍,历来紫金人素有建造祠堂的喜好,几乎村村都建有祠堂。据不完全统计,该县有大小祠堂500多座。现今,在县城的下厚街和儒林街附近就有34座不同姓氏的祠堂。
为何小小的紫金县城县衙附近纷建这么多各姓氏的祠堂?
一打听才知当地人都认为县府风水好,前朝官山嶂,后枕状元峰,文脉就在这片街区,所以祠堂都围绕县衙建造,尤以明清两朝建的祠堂最多。不过,同行的朋友说,紫金县堂局不大,现在出的人才越来越少,此风水玄机的答案尽在俗语“铁网罩离头,金龟水上浮,人无三代富,做官不出头”。
据称,形成如此密集的祠堂还有另一个原因。当初紫金建县时全县人口还不到5000人,开县的几任知县都为人气不旺、经济萧条而苦恼。此后,有人采纳了乡绅的建议,在县城建学宫书院,招各乡各姓学子来县城读书,同时动员各姓氏家族在县城建祠堂。对于建祠堂用地,当局还网开一面,全部免费提供。于是,各姓氏家族纷纷抢占地盘,大兴土木,而且互相攀比,不甘落后。到清朝嘉庆年间,祠堂街逐渐形成气候。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祠堂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它的功用第一就是祭祖。宗祠是一族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是一个家族共同祭祀祖先的神圣地方。“祭祀祖先,教育来者”,“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
客家人迫于战乱等因素,从中原迁徒到南方历经艰辛,生存条件的艰难,更需要精神支持,最有力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宗族内部的团结,血浓于水,这时用祖宗的旗号来团结族人,就显得恰到好处。崇祖,天经地义,孝道使然。许多客家人的祖先中都有显赫人物,对于客家人来说,祖先是其骄傲,又是其精神支柱。因而,客家人在艰难的南迁中,仍不忘身上带着两件东西,一是族谱,太平天国战乱时,绩溪上庄宅坦胡氏族人胡志高丢弃全部家产,背负宗谱逃难的动人故事让人感叹不已;二是肩负祖先骸骨,到了新的定居点,则将之擦洗干净,置于“金罂”,重新埋葬,其浓厚的崇祖观念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防御外族侵犯一般聚族而居,实质上给族权的管理带来方便,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凝聚力,是宗族文化中的核心精神。
祠堂作为耕读文化和农耕自然经济的标志,单一地分布在一个家族、一个聚居地或一个村落之中,通常星罗棋布的遍及全国各地。据大致的统计,现存客家祠堂中,有一半左右是始建于明朝的。
在清代,客家人营建祠堂的势头有增无减,这就使得客家祠堂的数量在清代达到高峰。当时的客家地区,“族必有祠”,“巨家寒族,莫不有家祠,以祀其先,旷不举者,则人以匪类以摈之。”2008年我在安徽绩溪县考察时,惊叹该县祠堂之多冠于全国。如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祠堂数增至340余幢。当时绩溪全县人口只有八万一千多人。平均230人就建有一座祠堂,可见当时徽州立祠之风何等盛行。
祠堂又分总祠和分祠、支祠。总祠是合族为祭祀始迁祖而立的宗祠。该族之人,人人“有份”。它既是宗族祭祀祖先的中心,又是宗族议事、执法,实行宗族统治的中心,其建制规模比宗族其它种类的祠堂要较大。分祠、支祠越多越说明其宗族发丁多,人丁兴旺是各个宗族追求的目标。所以,往往借助风水力量来促进宗族人口繁衍。
风水讲究方位。要有一个好坐向就要精心选址。而选址必须遵循风水法度。得风水之胜,须是村落中的宝地。藏风聚气是其主旨,依势造形、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围绕龙真穴的,案秀水绕做文章。评价一个环境的风水优劣,一般有三个标准或条件:一为龙(山岭的脉络),发脉要雄壮磅礴,奔腾有势,落颈要俊秀、灵活,结基要丰、敞;二为局(即对景),自总脉分出的支派,要重重围拢,能成基地拱卫,基地对景,须湾环回托,罗列各峰,要各有格构,或旗或鼓、或印或案;三为水,基地前面,最好能逆大江,但水不宜直冲基地,水口要回环,最好有种种关栏水口的山岭或沙洲,立在基地以看不见水的出口为佳。通常认为,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
有如此好的风水气场,祠堂的外观及内涵才能借此得以凸显。最好过堂水要有生旺水,正如《玉尺经》云:“人丁实系于长生,财禄必根于官旺。是以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禄万钟”。
石城长溪村背靠重重围绕的青山,整条山脉奔腾成势,雄壮,磅礴,宽阔的琴江从层层叠叠的山脉中流出,绕村回转。从高处鸟瞰,长溪村确是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好地方。
祠堂的地位在族人心中至高无上。祠堂作为族姓胜地的象征,在选址时大多建于族群区域的核心位置,有的背靠大山,有的面对水塘,无不暗含“富”字的寓意。古人寄望丰衣足食、生活富裕,所以在祠堂建筑布局上,也寄予着希望。将“富”字笔画构件分解,宝盖头,是有靠后山的祠堂建筑,“一”字就是门前的屏风,“口”就是水塘,水塘之后就是良田。
祠堂的外形基本上是整体长方形,前有主大门和侧门,主次分明,内有天井采光。外有明堂聚气,还有半月形的水塘,符合天圆地方,天地互通的规律。
祠堂的上下厅之间,必有一块天井,这都与风水观念有关。
说到天井,多说两句,因为天井有风水玄机。天井的作用,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养气”,从建筑功能来看是为了采光和提供共享空间。传统的观念认为:天井是藏蓄之所,是财禄的象征。融“四水归堂”于天井,有言曰:“天井乃一宅之要,财源攸关,要端方平正,不可深陷落糟,大厅两边有异,二墙门常关,以养气也。凡富贵明堂自然均齐方正,有一种阴阳交媾之美。”这里要求天井所以被看作是财禄的象征,以养生气,体现阴阳交合之美。
天井所以被看作是财禄的象征,还因为它是排水之所。天井在向外排水时,不是直泄而去的而是屈曲绕行的,以表明家财聚而不散去。《风水讲义》一书中对排水路径作过较详细的论述:“水沟者,即居室内之出水阴沟也,宜暗藏,不宜显露。
决沟折水宜顺地势,按子位屈曲而出,则气不流散。若直泄前去,则财不聚。如几宅并排居住,宜在门外横凿一沟,过门远抱出水方吉。若开门,财散不住。
对门放水亦不聚财,水于两旁,富而悠久。人字流去,败财杀伤。凡丙午向,宜从前天井右边辛方回流,中天井从庚方回流,后天井从乾方出外口,水的排放应由内而外,由小到大,不可穿房,不可直泄,曲屈暗流,回环而去”方为吉利也。杨公风水一般排水是采取三神排水法,里面有房分的奥秘。
祠堂外环境讲究田园风景。江西宁都东龙村宗祠就处于一个美丽风景之中。清康熙十二年,孔子裔孙、翰林院学士孔敏英对东龙的田园景致做过这样的描述:“其形胜则四面皆山,高峰顶上中开大段,豁然平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步履所至,湛然如大明镜……两洁清流,一隘疆分,文峰东秀,御屏西峙,金星尚桥,玉堑天马。龙峡高耸,翠巍嵯峨,
阁建凌霄,桥巩文昌,屋舍俨然参差者,万瓦康庄。衢辟曲径者,四路贞松挺翠,绵亘数里。桃、梅、梧、柳、绿竹成荫,如虬如龙,似画似图。鸡犬桑麻,都非恒境,宏信者屡矣,每当旋归,流连不忍去之。予听之,不禁击节曰:桃源洞欤仁厚里也。”这般描写,与“桃花源”相比,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间百姓对风水的痴迷喜欢喝形。喝形之瑞象,激励本族人,并以此为荣耀。山西建德新叶西山祠堂,是新叶村叶氏总祠,始建于元代,先后两次迁址,清康熙九年(1670)在“精堪舆家言”的叶溥主持下,将祠堂移建西山之阳现址。祠堂地势高敞,正对数里外被喻为“母亲”的三峰山主峰里大尖,另外有两座较低矮的山向主峰围合,被拟为侍奉母亲的“孝子”,显然叶氏是想借此风水来加强宗族的血缘关系。
祠堂建成后,如感到风水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可以“改造”风水。例如梅县松源王姓总祠,“它所对的山峰中间低一点,不成笔架,后风水先生指点在中间的山峰上建造一塔,从此在该祠堂前向远看,对面山已成笔架。寓意文峰极显,文人辈出……”
至于说到客家祠堂(尤其是总祠)的建筑规模和布局,一般都较为宏大。大多为上、下两厅结构,每个厅面积都很大,厅的边侧有厢房,两厅之间有天井。也有的祠堂为三厅结构。
客家祠堂的大门两侧、厅堂的墙壁及柱子上,镌该着许多对联,其内容以颂扬宗功祖德的居多。
祠堂上厅是核心位置,上有主堂匾额,所写的就是堂号。其下放置神案,安放祖先牌位,又称神主牌、家神牌,历史悠久的大宗族的祠堂,往往分几层陈列着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神主牌,密密麻麻,蔚为大观。此外,反映宗族人氏功名的载体是堂匾,以这种形式来标明、记载自己光荣的祖先和家族里的优秀人物。
客家人的每一座宗祠里都培养出了若干成功成名人物,能在宗祠里挂匾,就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我在赣州地区石城县长溪赖氏宗祠考察时,就看到祠堂墙上悬挂着几十块堂匾,以激励后人奋发上进。
有的祠堂在厢房设立“养老房”,就是用来安置垂死的老人。有的祠堂还专门设置“棺材间”,堆放备用棺材。老人死后,子女们要到祠堂守灵几天几夜,有的还要请道士超度亡灵,之后,才能出殡安葬。出殡时,祠堂门上方悬一张大红纸,寓“趋吉避凶”、“否极泰来”之意。老人死后的49天内,每逢7天,死者子女要到祠堂悼念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