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非常重视生死,在国人眼里,死代表着另一种程度的重生,所以埋葬逝者的地方也大有学问。不过,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典型的阶级性社会,不同的社会地位人群他们所使用的埋葬制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皇帝和主要官员埋葬的集中地清永陵,清永陵也被历史学者称之为世界第一福地。那么清永陵究竟有哪些特殊的地方,他又为什么能获得皇帝的垂怜呢。
清永陵
新王朝的创建是以否定旧王朝为前提的,这就意味着需要暂时割断历史的连续性,而连续性的断绝又代表了新王朝正统性的丧失。于是,为了确定正统,重新建构历史合理性便成为当务之急。这个合理性就是所谓的“天命”标志——“天子之气”,亦即风水。当年被汉人们称为异族王朝的清朝,当然不会忘记援用风水说和天命说来主张其正统地位,也许正因为是异族,就更需要强调它在中国王朝谱系中的历史连续性。主张这种天命说的风水故事,主要靠传说和故事的形式流传于民间,而在正史《清史稿》中却几乎不见其踪影。
概观中国历史,王朝更替之际多有风水逸话伴之先后,而出现在“真命天子”左右的“王气”或“天子之气”更是频出不穷,王朝的正统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这种“天命”观念所支撑的。口头传承有时会转化为文字记录,并作为王朝历史的一部分被人们传播,被人们所记忆。而当这个记忆被引申到政治场域时,它便会由“多声道”切换为“特权化了的被控制的记忆”。
在与风水相关的这种历史记忆,不是在生活实践的场域,而是在“传统文化”的脉络中被唤起的,在这种情境下,风水从以往的“迷信”话语中解放出来,扮演着一个创造“传统文化”的助手角色。而对满族而言,“传统文化”始终伴随着征服王朝的历史性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讲,清永陵在清朝历史文化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一般的。
清永陵总占地面积为1100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清永陵的下马碑刻有汉、满、蒙、回、藏五体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文字。而且清永陵的形制、布局、造型、工艺等方面都与清朝其他皇陵不大相同,因此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清永陵
清永陵坐北朝南、神道贯穿,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清福陵和清昭陵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清永陵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也形成了清永陵的一大特色。清永陵地点的选择是非常有讲究的,它处在启运山的环抱之中,南麓背风朝阳,窝风藏气的龙脉正穴之前营造宝鼎正殿,清顺治朝钦天监详勘了永陵风水后向皇帝汇报说永陵风水为“天下第一福地”。
走进永陵可以看到,后面的正穴由北向南修筑一条长约一公里的笔直通道,称“神路”,是陵寝的中轴线,也是陵寝的坐向线,享殿启运殿就建在中轴线北端,有“居中当阳”之意。启运门、正红门都在轴线上坐北朝南依次排开,即有层层拱护正殿的作用,又有突出中心,强化皇权的寓意。
在建筑风格上,永陵更多地保留了满族左昭右穆、长幼分明的民族传统和先世女真的民族遗风。它首创清代帝王陵寝建陵规制,并保留了满族先世的一些葬俗、葬式与独特的建筑艺术特征,清永陵建筑吸收中原帝陵前设享殿、后为宝顶、周以方垣、均衡对称的陵寝体制,同时保持了清朝先世木栅为门的本色面貌,是满族文化最浓郁的陵寝建筑群。
在清朝长达268年的过程当中,先后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共九次亲临永陵祭祖,其中康熙两次、乾隆四次、嘉庆两次、道光一次,除此尚有雍亲王等代祭两次,乾隆皇帝在第二次东巡祭祖往返时间就用了191天,可见当时朝政是相当稳定的,在那时国力比较强盛的时候东巡的次数就相对多一些,其时皇帝东巡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祭祖,沿途还要对当地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生产进行视察。
乾隆皇帝剧照
清帝东巡时所带的扈从和随员,少则万人多则几万人,所需要的一些物品,不是取自于沿途各地,而是全部都要从京城当中带出来,所以当时清帝东巡就是国家的一项盛典。清朝时期,一直有专门官员负责永陵的祭祀和管理。辛亥革命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仍然维持对永陵的祭祀。满洲国成立后,继续维持对于永陵的祭祀。1945年后为共产党政权所接管,直至1955年具体管理维护人员只有满洲国时期遗留下的守陵人何长清。
虽然清永陵的地位很高,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不全即谓“缺”,谓没有。按清朝陵寝传统规制,永陵尚有十大缺欠。一缺石象生,二缺华表,三缺石牌坊,四缺神道碑,五缺方城角楼,六缺陵寝门,七缺石五供,八缺大明楼,九缺哑巴院,十缺大地宫。这些缺点并不是清朝皇帝忽略的地方,而正是满族文化里特殊的传统,以示来保护清朝的统治。
除此之外,清永陵还有九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栅栏门:清帝陵寝的前宫门传统上是单檐仿木架结构歇山式琉璃瓦顶砖砌三拱形洞门。门洞内二扇对开木板门。而永陵的门户以六扇木栅栏门启闭,既可谓一特。四祖碑亭:清帝陵寝皆有神功圣德碑以树碑立传,但一般皆是一座(康熙陵除外),唯永陵前院中一字排开,并列四座。且每座碑亭前后辟门,与传统的四面辟门也不相同。传统的功德碑亭檐下没有斗拱。而永陵四碑楼却铺作三翘七栖斗拱,可谓二特。石雕坐龙:龙作为封建社会“天子”的象征,在皇宫、在帝寝无处不有。但有坐龙雕饰的唯永陵所仅见,可谓三特。
清永陵
彩陶龙壁:清帝诸陵无论在隆恩门二侧或正红门二翼皆有彩色琉璃龙壁。唯永陵龙壁不是琉璃材质而是陶制烧造外饰彩色,是为四特。砖砌燎炉:永陵方城内的燎炉即焚帛炉为青砖瓦砌筑,与福、昭陵的汉白玉燎炉及清东陵、清西陵的琉璃燎炉不同,是为五特。单墙方城:清帝诸陵中方城皆为城堡式。墙体宽厚,上置雉堞女墙,官兵可在墙上往来行走,永陵方城墙仅是窄的单墙上覆脊瓦,此为永陵六特。单檐城门:永陵方城之启运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这与传统方城重檐式隆恩门不同,是为七特。
“日”、“月”龙吻:清帝诸陵享殿大脊的两端均为鸱吻,唯永陵享殿大脊的两端是龙吻。尤为独特的是,在龙吻侧剑把上,分别透雕“日”、“月”二字。日字在左,月字在右,日字与月字合则为“明”字。将“明”字分开置于大脊两端则有破明(朝)之意。此为八特。君臣共陵:自古以来帝王陵寝只能葬帝王一人及其后妃,绝无祖孙君臣共一陵的先例。唯有永陵宝城内是祖孙共城,君臣一陵。自猛特木至塔克世为六世四辈人,是为祖孙同一宝城。君臣共为一陵是为永陵九特。这九个特色也给清永陵增光不少。
清永陵族系表
看来,清永陵不仅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啊!
参考文献:
[1] 世界文化遗产抚顺清永陵风貌倍受台胞青睐.华夏经纬网
[2] 清永陵石狮子为何安上木头腿.东北新闻网
[3] 傅波 邢启坤.《清永陵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4] 美丽中国行·抚顺(五)清永陵.中国江苏网
[5] 清朝开国皇帝祖坟清永陵考察.中国周易风水网